2005年12月2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平安建设硕果满枝
本报记者 史诗

  今年,我省平安建设硕果满枝,发展是硬道理、稳定是硬任务的理念进一步得到深化,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指导工作的立足点。
    平安建设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大批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疏导和化解,各类社会矛盾得到较好的疏导化解,社会政治保持稳定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得到较好防范和处置。社会防控措施加强,治安大局基本平稳,有效遏制了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,暴力犯罪案件同比绝对数下降。宏观调控成效明显,经济运行比较稳健。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大,多年来我省各类事故上升的势头得到了遏制。各类应急预案逐步出台,公共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,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力不断增强。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,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提高,人民生活继续改善。
    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党委、政府在平安建设中敢于创新、真抓实干。
    各市、县(市、区)党委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,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,把抓经济建设和平)h&安建设,作为“车之双轮,鸟之两翼”,两手一起抓。杭州市积极构建“打、防、控、疏”科技防控体系建设,在全国41个科技强警建设申报城市中名列前茅,实现了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,破案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和群众满意率处于领先水平的“一低一高一领先”目标。省公安厅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,坚持“严打”方针不动摇,先后组织开展了侦破命案、打击“两抢一盗”、扫毒、禁赌等专项行动,及时攻克了一批大案要案。省检察院充分运用“严打”有效经验,保持检察环节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声势不减、力度不减。省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,依法严惩各类刑事犯罪,1至10月份刑事案件受理数和审结数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.8%和5.2%。
    在平安建设中,各地工作重心下移,深化基层创安工作。我省全面推广建立乡镇(街道)综治工作中心,年内各县(市、区)中心建成率达到80%以上,推动了各项综治工作在基层的落实。嘉兴等地积极探索做好“综治进民企”工作,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网络和机制引入民营企业。杭州市以解决群众看病难、上学难、住房难、行车难等“七大热点难点问题”为突破口,把平安创建工作与“三个文明”建设紧密结合起来。衢州江山市、常山县、龙游县等开展机关民警夜间巡逻和“万名党员共建平安社区”活动,加强社会面的治安防范。省司法厅全面推进“民主法治村”和“民主法治社区”的建设。省边防总队积极组织开展创建“平安海区”、“平安渔场”工作,推广和发展“老大调解协会”、“海上娘舅船”、“安全文明船评比”等行之有效的经验,提高海上治安综合治理能力。
    各部门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,各司其职,齐抓共建,努力形成平安创建的整体合力。从“平安浙江”的各个领域、各个环节出发,突出重点、分解细化和切实落实建设“平安浙江”的各项任务,并密切配合,协同作战,形成整体合力。加大市场整治力度,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安全性。各地各部门重点加强了粮食、食品、药品的市场监管,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。严格管理,促进安全生产状况好转。各地认真签订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,建立健全市、县、乡镇、村(企业)四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络。切实加强公共安全管理,建立健全公共应急机制,完善了各种预案,并加强演练,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。
    各地在创建工作中,坚持从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,求实创新,不断拓展平安创建工作新路子。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类问题,注重在理念上、方法上、手段上不断创新,有力推进平安创建工作。台州市路桥区党政领导通过深入的调研和现状分析,针对全区社会治安防范难问题,建立由50名民警、160名协警组成的巡逻防控警察大队,开展城区网格化巡逻,此举开展以来,网格内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6.2%,特别是街面“两抢”案件下降32.9%。
    一年来的实践表明,平安浙江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,在社会层面“平安浙江、人人有责”的浓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。